洪蘭(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)


一個在高中教國文的朋友,她的孩子今年基測作文只得了二級的分數。


她大為憤怒,決定要送孩子去補習班補作文,但孩子堅決不肯,兩人鬧得很僵。


我問孩子,為什麼這麼討厭作文。


他說,他寫的作文,沒有一句話 能合 老師和媽媽的心意,每次作文,老師都用紅筆一路刪改到底;他母親對他的作文,尤其刪修得厲害,全篇文章除了「的」字以外,沒有一句是他原來的話。


我讓他把作文拿來給我看看,發現這孩子其實很有思想,只是不知道怎麼表達而已。例如,他的母親在作文上批「狗屁不通」四個字,這個孩子則在四個字的底下寫「屁是一陣風,如何會不通?」


我想,這個孩子是課外書看得不夠,所以無法精確掌握、使用文字,只要他能利用暑假多看些書就可以了,於是我建議他的母親,把補作文的報名費,拿去買書給他看。


不過,對一個到了國中仍然沒有養成閱讀習慣的孩子,父母要重修「引領孩子閱讀」的課,一開始一定要陪著他看書,即兩人同看一本書,透過討論引發興趣後,把孩子帶入閱讀之門,等他養成習慣,作文就是康莊大道了。


孩子高高興興的走了以後,我才想起忘記囑咐他母親,批改作文不可以一路刪改到底,這會讓孩子覺得自己的話沒有一句是好的,信心盡失了無興趣,沒有了興趣,自然就討厭作文。


在《唐祝文史周四傑傳》中,有一段把這個道理闡述得非常好:唐伯虎為秋香賣身到華相國府中當書僮,華相國的兩個兒子作文也是一蹋糊塗,原來的師爺教了三年,一點也無長進,但是唐伯虎只教了三個月就開竅了。因為原來的師爺一邊改,一邊搖頭,一枝紅筆把全部的字都刪掉,一字不留,學生就痛恨作詩了。


唐伯虎的做法不同,他先揣摩學生想要講什麼,然後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幸運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) 人氣()


    留言列表 留言列表

    禁止留言